使用“无人区”的不当

泰国中文社

由于泰国与柬埔寨之间的紧张局势,泰国政府使用“无人区”这个词来称呼发生领土入侵的区域。

因此,各种媒体热衷于使用这个词,因为这个术语自古以来一直被用在冲突和战争的情境中。

无人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中世纪,用来描述无人拥有的法律纠纷地区。后来,这个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战争开始于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呈现出德国军队发起攻击,试图逼迫协约国军队撤退至大海的总况,因此形成了死亡区。之后,奥地利-德国军队在圣诞停战协议中正式使用了“无人区”一词。

该词因此被广泛传播,应用于政府文件、军事文件甚至报纸新闻中,无论是协约国还是轴心国。

使用“无人区”的不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们理解的无人区是指自己与敌方战壕之间的空地,从10米到数百米不等,是没有人居住或能生存的地方,因为它充满了机枪阵地,狙击手盯着,以及炮弹的落点,不包括铁丝网或地雷。

展示给公众的战争照片显示出破坏的场景、残留的化学武器痕迹、无法回收的尸体以及遍布战场的武器残骸,这更让这个词根植于记忆中,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新的术语被创造出来。

到冷战时期,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约30年,无人区继续被用来描述苏联“铁幕”边界的区域,因为当时红军对往来交流有严格限制,包括防止从苏联阵营倒戈到自由民主制度。

这是一片铁丝网、哨所和地雷区,宽达数百米或更短,例如东西欧之间的边界或分隔柏林两侧的边界。

类似地,美国在关塔那摩湾的海军基地周围区域,美国与古巴因两国关系恶化而在该区域埋设了数万颗地雷;同样,以色列与约旦之间的冲突地区也被设定为无人拥有的无人区。

该词在现代仍然使用,俄罗斯军队自三年前在乌克兰开展军事特别行动以来,描述战场中间的荒凉地带无人占领的状态。两军在此空旷地区对峙,待机而动之时,无人机以毁灭性的目光巡逻,寻找进攻契机;或描述两军在同场激战中都损失惨重,因为该地区是弹炮阵地,每次移动都冒着被弹雨摧毁的风险。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无人区是否可以被解释为“非军事区”?以描述没有双方法军的区域。然而,非军事区意味着某个地带没有驻军存在,没有军事基础设施,无论是基地、瞭望塔或军事相关结构,亦包括进行辖区爆破的过程中。

因此,非军事区被视为实际进行的“过程”,以将安全力量撤出某个地带,使其不能被用于军事目的,旨在促进纠纷双方的和平或达到和平解决;而无人区则是描述不确定性区域的“抽象概念”,常与冲突或战争相关,并有夺取企图。

因此,使用无人区来描述泰柬边境局势可能被解释为“那个区域不是我们的,但我们正在努力争取夺回”。

一旦被说成某个地方或某个庙宇是无人区,就会变成我们承认它不属于我们,尽管它本来是我们的。此外,使用“重叠区域”一词也不准确,因为领土之间不会重叠,只能是各自独立的。最终,使用“宣称区域”一词似乎更温和且正确,体现友好。

(编译:Cici 泰国中文社;审校:Fang;来源:Thairath)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