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古遗产,泰柬裂痕之谜!

泰国中文社
13 Min Read

自从“泰柬关于柏威夏寺的争议”发生以来,沿着栋拉山脉的边境线上就留下了裂痕。“两国的军队各自驻扎”在争议领土上,严格维护各自的权利。

由于柬埔寨试图声称拥有其他几处具有高棉建筑风格的古代遗址,声称这些遗址与历史上曾经影响该地区部分领土的古高棉帝国有历史联系,这给泰国在主权、安全和国际关系方面带来了严重的担忧。

因为这可能不仅仅是“对古代遗址的权利主张”,而是为未来扩大领土主张范围铺路,导致从素林府的塔莫安通寺到乌汶府的安马通道、博克通道的泰柬边境紧张。“柬埔寨”建立了近一百人的防御工事和战壕。

然而,关于古代遗址和现代边界的问题,却与建立宗教场所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些宗教场所原本是为了举行仪式、促进信仰、培养古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据Silpakorn大学考古学院东方语言系的副教授Dr. Kankon Katchima提供的信息:

边境古遗产,泰柬裂痕之谜!

在泰柬边境发现的古代寺庙通常由石头建造,用作宗教仪式的场所,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的寺庙,是宗教、社区和古代人们精神寄托的中心。

如果回溯到古代,“东南亚人民的文化”根据地区的背景和“信仰的强度”而有所不同。这个地区的人们大多崇拜神灵、天地或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反映了与自然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

在早期,“还没有像寺庙或大型宗教场所这样明确的文化建筑”,而是以仪式、地方信仰和自然圣地等形式出现。

直到1500年前,“印度文化的影响传入”,开始建造寺庙或神殿形状的宗教建筑,用作崇拜湿婆神的地方,这是婆罗门-印度教的一部分。

边境古遗产,泰柬裂痕之谜!

建造寺庙形状的建筑源于“居住在须弥山上的众神”的信仰,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位于天堂,因此象征着将须弥山复制到人间“作为众神的居所”,并在寺庙内部建造了各种象征性的神像。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柏威夏寺”,位于栋拉山脉的山脊上,早晨常被雾气笼罩,气氛类似于天堂的层次,作为众神的居所,以便神灵降临人间。

同时,也出现了“佛教宗教场所”的痕迹,其建筑风格相似,反映了古代社会信仰的融合和变化在这一地区越来越明显。

边境古遗产,泰柬裂痕之谜!

在那个时期,“没有像现在这样划定国家边界”,人们互相往来,共同生活,社会秩序主要通过依附于城市或地方权力中心来组织。

经过另一个时代,“任何强大的城市都可能宣布独立”,当对邻近城市或社区拥有权力时,可能会攻击较弱的城市,特别是在古高棉时代,权力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扩张,并将人们征召为自己的公民。

然而,尽管“有权力争夺”,但没有破坏宗教场所、神殿或共同信仰的地方,即使统治者更换,或人们被征召,来自不同群体、城市或处于变化中的权力之下,宗教场所仍然是连接人们生活方式的纽带。

在那个时代,像寺庙、神殿或圣地这样的宗教场所“对村民来说通常不重要”,只是作为安置神圣物品的建筑,用于宗教仪式。“尤其是当佛教”开始传播其影响时,民众中的信仰和宗教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因此,按照“印度教”理念建造的宗教场所开始被忽视,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反映印度教宇宙观的精美建筑变成了历史遗迹,而社区中的宗教中心转向了佛教寺庙的建设。

但“宗教场所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在西方通过贸易、殖民和文明交流进入东南亚地区时开始显现,人们对分布在这片土地上的石制寺庙建筑产生了兴趣。

边境古遗产,泰柬裂痕之谜!

然后制作地图,研究建筑结构,并记录历史。但随之而来的是“该地区边界的变化”,特别是在160年前,西方的影响开始划定永久边界线,“赋予宗教场所新的价值”,使其开始成为文化遗产。

“这种边界的划定使得曾经是该地区人们共同文化遗产的宗教场所变成了主权争议的地区,特别是在边界不明确的旅游和历史价值地区,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敏感点。”副教授Dr. Kankon说。

实际上,“宗教场所或古代石制寺庙分布在整个地区”,并不是为了划分边界或制造冲突而建造的,而是作为宗教、社区和心灵平静的中心,向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开放,供他们共同使用。

边境古遗产,泰柬裂痕之谜!

它们充当“过去社区的心灵中心”,无论是土著、少数民族还是来自不同文化城市的人们,都可以一起举行仪式、祈祷,而无需区分身份或边界。

因此,古代石制寺庙应被视为共同的文化空间,反映了不同民族和信仰的人们共存,而不是政治工具,用于对他人主张权力或合法性。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