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僧侣界再现“腐败问题”,特别是寺庙资金贪污频发,从窃取到奢侈消费。近日,一位高僧因涉嫌挪用信徒捐款3亿泰铢用于网络赌博而被捕。
该事件震惊了公众,动摇了对佛教的信任。寺庙和宗教组织亟需在管理上实现透明化,以防未来腐败问题的发生。
法律上,即使僧侣为宗教人士,但若触犯刑法,同样需接受审判。因寺庙财产源自民众捐赠,故对其管理须特别关注。
佛教为泰国国教,因此“寺庙及僧侣”承担重要角色,财产管理需公正透明,以维持公众信任。寺庙财产管理需在佛法与法律之间找到平衡。
僧侣法于1962年颁布,规定寺庙财产分为两个部分:1. 宗教中立财产,由国家宗教事务办公室管理;2. 寺庙财产,由住持负责管理。
根据法律,僧侣虽可拥有私人财产,但须遵循佛法戒律。这些财产可为遗产或信徒直接供养所得。
此外,僧侣能明确接受供养财产用于个人而非寺庙事务。然而,僧侣拥有财产不应违背其宗教精神,即简朴、舍弃欲望,非为私利而积累。
根据民法和商业法典,僧侣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财产权及继承权。僧侣出家后其原有财产仍归本人所有,并可作为遗产传承。
在僧侣去世时,出家期间所得财产波及原籍寺庙,但在生前可自由处分这些财产。
僧侣有权立遗嘱处理个人财产,但不能处理寺庙财产。大多僧侣选择将财产捐给寺庙或慈善机构。
“寺庙财产”用于宗教传播,需根据宗教事务条例进行管理。包括看管寺庙财产的佛教事务管理人、住持等职责,以保护寺庙利益。
管理者须负责监督“寺庙财产的使用、买卖、处置或抵押”,确保运营公平合规。
财务透明度重要,需公开财务状况,并定期召开会议通知有关人员,听取社区意见。
目前,区分僧侣个人财产与寺庙财产愈加复杂。需在未来法律中建立平衡,结合佛教原则与世俗管理,以有效管理寺庙资产。
无论社会多么复杂,“寺庙与僧侣财产”缺乏透明管理便会引发法律、伦理及公众信任问题。
(编译:Ivy 泰国中文社;审校:Woo;来源:Thair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