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与信众信仰冲突的事件

泰国中文社

僧侣的一般行为往往不会与信众的信仰冲突,这也是造成某些“女色伏击”成功的弱点之一。正试图找出防范措施的僧侣界,应该提醒那些经常会不小心走上“桥梁”的僧侣们。

关于僧侣与信众信仰冲突的事件,接下来的故事我来自一本叫《欢乐邀请》的书,是有关阿阇黎普拉姆的亲身经历。他是憍萨罗小乘佛寺的法师,现为澳大利亚珀斯佛寺的住持。此事与“女色伏击”无关,但却是人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是住持应效仿的。

阿阇黎普拉姆开始讲述,他不会接受,不会持有,不会成为金钱的主人。他生活得极为节俭,依靠信众的布施,而我们并未索求。

但我们有时会从信众那里得到一些特别的礼物。

那次,阿阇黎帮助解决了一位泰国男子的私人问题,出于感激之情,他说道:

“尊者,我想给您献上一些私人使用的物品。我有五百的因缘,请告诉我您需要什么?”

阿阇黎当时无法立即想到必要的需求,而对方必须尽快离开,所以我们达成了协议,“明日您返回寺院时,我会告诉他”。

在得到五百因缘的慷慨捐赠之前,阿阇黎承认自己是个幸福的年轻僧侣,心情开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当阿阇黎开始考虑自己的需求时,他便开始列清单,清单越来越长。不久,五百泰铢已经不够。

这可真难以从清单中删除任何一件急需之物。

当时,这些需求如从未可知的地方冒出来,逐渐成为极其必要的一切。

而当清单愈加冗长时,即便变成五千的捐助也无法满足所需。

当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时,阿阇黎便将需求清单丢弃。

次日,当善心的施主来访时,阿阇黎便告诉他,将五百因缘用于寺庙的建筑或其他有利于寺庙的用途。

“我不需要什么。” 当看到施主不解的表情时,阿阇黎解释道。

“今日我需要的比任何东西更重要的,是知足于拥有的那份平和。当我无钱,也没有机会获取物质时,那便是我所有愿望满足的时刻。”

故事的最后五行中,阿阇黎普拉姆写道,欲望永无止境,钱即便有数千亿也无法满足。

但当意识到自身无所缺乏时,则可脱离欲望的束缚。而当我们对拥有的心生珍惜之时,便是知足之时的开始。

读完这个故事,再次回头看阿阇黎普拉姆所写的开头,丛林僧侣不接触,不持有,不主宰金钱。曾经的寺院学徒几乎已经遗忘,但我仍能欣然回忆曾分支自受不接受钱财的一派与不接受信封的另一派。

然而,如今才领悟到遵行戒律的僧侣不会被金钱所困扰,阿阇黎普拉姆不仅仅成功避过金钱的危害,还避过“女色伏击”的陷阱,如今能在澳大利亚安然自若地领导佛教团体,稳定而宁静。

(编译:Cici 泰国中文社;审校:Ken;来源:Thairath)

Share This Article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