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567年,94.6%的泰国人口信奉佛教,信奉伊斯兰教的比例为4.2%。
伊斯兰银行根据2545年《泰国伊斯兰法》成立,隶属于财政部,注册资本为10亿泰铢,于2546年6月12日首次运营,最初的总部位于曼谷的濠坎,目前在泰国拥有超过102个分支机构。
“佛教银行”是否应存在?查良鹏·普拉姆克,保护佛教基金会主席,提出质疑并指出,建立“佛教银行”的初衷是泰国的政治家、官员、佛教徒和进步派僧侣关注现代僧侣形象及未来,因而构想。部分僧侣行为不够端正,尤其是负责各地区宗教事务的高僧,如何管理宗教的财产及利益,应建立透明和诚实的信仰。
包括管理、财务、会计及监督寺庙和国家监督机构的货币系统,以保证诚实和道德。
不可否认,近日以熟悉的性别、欲望、赌博和复杂的金融系统为中心的反复头条新闻,使得一些高阶僧侣不得不还俗,这导致部分泰国佛教徒对某些僧侣失去信任。
或作为对“某些僧侣导致宗教式微”的回应,寺庙管理紧,从长老到住持都遵守严格宗教纪律及国法,对没有瑕疵的好僧有信任。
即便圆寂后,信徒的信心仍不减,然而相对对比的是如何帮助寺庙持续保有信任的疑虑,认为高僧应有比普通人更高尚的道德伦理。
有些主张表示,建议成立的“佛教银行”不像普通商业银行,而是促进和支持佛教的国有企业…包括来自政府、佛教理事会及佛教领域专家的代表,提供专门给佛教徒的贷款。
或是类似于农业银行的系统,赋予寺庙或基金会可以如普通银行般申请贷款做财务交易。此类提案在编辑过程中被提交给了立法委员会。
查良鹏继续表示,事实上,全国各地尤其是知名寺庙,通过各种途径收入可观,已有良好的存款状态。在国内各大银行中存款则相当可观…尼达大学于2557年进行的研究发现:
“寺庙拥有3000亿泰铢的存款,由住持控制和不规则会计,缺乏治理系统,某些寺庙年收入为320万泰铢,而另一寺庙年收入和支出超过5000万泰铢。某些僧侣收集老爷车、热爱名牌,或参与商业活动如普通人。”
因此出现了信徒的疑问,当前泰国僧侣的行为应朝哪个方向发展,是否符合佛教律法及国家法律?
同时在30,000多间寺庙中,有200,000名佛教人员工作。少数寺庙有良好的财务体系,可持续百年,然而一些寺庙却几乎没有收入。
“…欠电费,无法完成庙舍与大礼堂等建设或修复,因为寺庙没有收入。
某些寺庙甚至于需延期举行斋事或无斋主持人在僧侣解禁后。”
目前,进入寺庙出家的人数正在下降,有些寺庙仅有年迈的住持一人驻守。为了佛教仪式行事需要从多个寺庙邀请僧侣。资金管理和寺庙组织管理至关重要,若我们作为佛教徒。
应有使宗教长久存在的适当原则吗?
强调佛教银行的必要性是关于“寺庙”和“泰国僧侣”在佛教中是否应建立佛教银行,是否会成为国家事项,政府、佛教理事会及一般佛教徒的视野中,如何看待信任、信仰以及释迦牟尼的教义的长久性,即“佛法将成为我后继的老师。”
到这里,查良鹏·普拉姆克最后指出,我们与诸佛教徒对佛教银行的原则想法是怎样的?
(编译:Ivy 泰国中文社;审校:Fang;来源:Thairath)